系统升级维护,暂停所有交互功能,发帖、回复等功能均不可用。

社会阅历人生经验3

点击:1020  日期:2016-12-29 12:58:02.0 [经验]

很多年轻人性格内向,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去与人打交道。这是他们最大的困惑。说对话、办好事、会做人,最关键的就是先要与人建立联系,并成功地打开话题。20几岁,已过了童言无忌的年龄,沟通要从礼仪开始。

1:称呼。记住对方的名字,并准确地称呼对方:

2:握手。年轻人还要注意一点,一般来说都是地位较高的人先伸出手,地位较低的人再主动走到对方面前;年龄较长的人通常先伸出手;女性通常先伸出手。所以,为了保险起见,无论对方年长与否、职务高低或者性别如何,都要等对方先伸出手,你千万不要太主动地与别人握手。

3:距离。人与人交往中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不同的关系之间,距离的远近也不同。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际距离可区分为4种:亲密距离(0-0.5米),通常用于父母与子女

之间、情人或恋人之间;个人距离(0.5-1.2米),一般适用于朋友之间;社会距离(1.2-3米),用于具有公开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,如上下级关系、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等;公众距离(3-6米),比如老师和学生,演讲者和听众之间。

4:自我介绍。自我介绍的内容一般包括姓名、籍贯、职业、职务、工作单位或住址、毕业学校、经历、特长、兴趣等。当然,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介绍的繁简,不一定把这些内容逐一说出。在领导和长辈面前,语气应谦恭;在平辈和同事面前,语气应明快,直截了当。

5:交流。说话时,保持端正的站姿或坐姿。面带微笑,表情柔和是友好的表现。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,不要觉得不好意思,你必须保持与其视线接触,不要躲闪也不要四处观望。说话时,音高、语调、语速要合适,语言表达必须清晰,不要含糊不清。对方说话时,不仅要认真、耐心地聆听,还要给予及时的回应,以表达你的兴趣,比如是真的吗?简直不可思议!我也这样认为!等。如果没有听清对方的意思,千万不要敷衍着应答,故意让对方重复一遍也未尝不可,比如"你刚说的意思我没听清。你能不能具体说说?说这些话,一方面,表示你听清了对方的意思;另一方面,也使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听。注意,在对方说话的时候,不要随意打断对方。

6:道别。如果是他人拜访你,那么,当对方准备告辞的时候,一般都应真诚地挽留。不论是朋友来访,还是业务上的交往,当对方走时,一定要热情相送,不要对方刚出门,马上就把门关上了,这样让人感觉你把他推出去了,他会从心里感到不自在。如果是你拜访他人,千万要有时间观念,不要占用他人太多的时间,要适时地主动提出告别,不要做聊不完先生,粘住了别人。这样下次对方就不敢再邀请你了。最后,有一些小的细节要注意。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,要及时道歉。

7:主动搭讪和套近乎。然而,在生活中,有很多年轻人,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很被动,不喜欢主动跟人接近。这主要有两种心理原因。一种是怕自己的主动搭讪、打招呼得不到对方的回应,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,自尊心受损;另一种想法是,认为自己先同别人打招呼,显得自己很贱,像是在讨好别人。

这两种想法其实都是片面的。试想,当别人主动跟你说话的时候,你会认为别人是在讨好你,因而不愿意搭理别人吗?当然不会!因此,当你因为某种顾虑而不敢主动同别人交往时,最好去实践一下,用事实去证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。不断地尝试,会积累你成功的经验,增强你的自信心。比如下面的这些话,都能引起对方的注意。

8)尽量避免与人争辩。最近一段时间内,你跟谁有过争论或冲突?是如何发生的?对于这些争辩,你觉得是否有意义?与对方的争辩是否影响到了你们的关系或交情?对此,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?如果再来一次,你是否还会跟上次一样,不遗余力地与人争辩到底?

a、林肯告诫这个年轻人说,一个成大事的人,不能处处与别人计较,消耗自己的时间和人家争论;无谓的争论,对自己的性情不但有损害,而且会使自己失去自制力,在尽可能的情形下,不妨对人谦让一点;这就如同跟一条狗抢行,不如让狗先行一步,如果被狗咬了,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,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。

b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。

c、适当地保持沉默。

d、我不相信这件事能够顺利完成。(针对这件事)

我不相信你能顺利完成这件事。(针对你这个人)

e、尽快走出"战场"。

如果争论无法避免,且最终你获胜了,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风度,不要计较争辩时对方对你的态度。这个时候,你可以请对方为你帮个小忙,比如递一杯水,问对方几点了。这表明,你即使跟他进行过一场争辩,但你始终是把他当朋友的,对他并没有敌对情绪,这样可以缓解气氛,让双方尽早从充满火药味的"战场"走出来。

如果争论是对方获胜,那么也不要太计较争论本身这回事,而要认真思考对方所说的道理。不要因为自己在争论中输掉了而对对方耿耿于怀,甚至因为这一点小事而对对方打击报复。

f、年轻人一定要明白一件事,争辩并不是目的,达成共识、解决问题才是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