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听过一个神奇的数字——150,说的是人脑认知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社交网络规模是150人。
如果超过了150,个体就难以和社交网络中的所有个体都维持稳定的关系,而只有借助层级关系,才能管理更多的人。
这就是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提出来的“邓巴定律”,即150人定律。
在社群运营中,一个人所能管理的人数也是有限的。
你也许也体会过,当你一个人面对三五个500百人群的不断提问的时候,你会忙的晕头转向,你会找不到已经进行了一半的谈话。
如果你陷入了社群运营的这种循环里,那就说明你需要改变了。
1改进社群管理机制
由于受限于150人定律,当社群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需要借助组织或者层级来进行管理。
比如类类的互联网运营矩阵覆盖了超过30000名互联网运营人员,有70多个企鹅和微信群,靠他一个人来维护显然不太可能。
那么,他是怎么做的呢?
借助层级。类类作为社群的源头,通过互动、培养、筛选的方式,找到了一个60人左右的志愿者,参与社群管理。而类类日常只需要维护好与60名管理者的关系,之后就可以自由选择“暖群”时间。
2建立标准工作流程
在运营社群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,有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、有规律可寻的。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执行层面的工作,都能通过建立标准工作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。
什么是标准工作流程呢?
标准工作流程,通常简称为SOP,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。
它指的是,将某一项工作按照固定的顺序和步骤,明确的描述出来,以方便指导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。
SOP起源于工业革命的兴起的18世纪六十年代,到19世纪20年代,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甄于成熟,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,极大的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。
SOP这么好,那怎样建立社群运营的SOP呢?
首先,梳理流程。你可以可以一边梳理,一边画流程图。
比如发布早报的流程为:渠道选择→新闻检索→新闻收集→整理→检查→发布。
其次,确定步骤。确定了流程,细化流程节点即可得到步骤。
最后,制定规范,例如把新闻来源渠道、早报内容框架、发布时间等都明确下来,输出标准和模块。
3梳理FAQ
社群运营的过程中,运营者会遇见非常多重复性的问题;
尤其是业务属性比较强的社群(这类社群不可避免会承担售前售后问题的咨询),或者是某个活动期间,咨询量也会大增。
那么在这里,你就可以把用户经常问到的问题,整理成一个FAQ文档。然后,下次遇到同类问题,你就可以复制粘贴。
如果你的社群活跃度高,黏性强,能承担一部分自运营功能,也可以把FAQ放入社群共享文档。
这里推荐使用腾讯文档,因为无论是微信群还是群,使用腾讯文档都非常方便用户登录和查看。
但是,无论是复制粘贴还是共享文档,都不足完美解决这个问题。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,就需要借助社群管理工具。
4借助社群管理工具
针对用户在社群中提问的问题,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是用我们比较常见的社群运营工具 社群鸭 6大社群运营工具 ,大大提高工作效率。。
好的工具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,社群鸭集社群管理和用户拉新于一身,在最大程度上帮助运营者解决用户拉新难、成本高、留存更难的问题。